当前位置:首页 > 手游资讯 > 正文

街亭一战_街亭一战大败马谡的魏将是

摘要: 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街亭一战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街亭一战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...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街亭一战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街亭一战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三国时期马谡曾在街亭一战败给哪位魏国大将?

张郃

张郃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,曹操部下“五子良将”之一,先从韩馥,

后投袁绍,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多有功劳。官渡之战时,

张郃受郭图陷害,率众投降于曹操,得以重用,随曹操平定北方,

远征乌桓,平马超,灭张鲁,多有战功。后来,

张郃随夏侯渊驻守汉中,在夏侯渊被杀后暂代主帅,维持败兵。

魏明帝时期,诸葛亮第一次北伐,张郃奉命救援陇右,

在街亭大败蜀将马谡,导致诸葛亮撤兵;诸葛亮第四次时,

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。后诸葛亮粮尽退兵,张郃追至木门,

与诸葛亮军交战,被飞矢射中右膝而亡。

在街亭一战,马谡马幼常败给曹魏的大将张郃,其实马谡败的原因有多方面,一方面他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当道下寨阻挡魏军,另一方面张郃作为曹魏的名将,各方面的能力都比没有经验的马谡强很多。

真读三国,不看演义:街亭一战,诸葛亮为马谡镀金,真的有私心?

诸葛一生唯谨慎,不能因为一个马谡就否定诸葛亮的用人能力,相反,你看诸葛亮提拔的人才,如蒋琬、费祎、姜维等,都算的上一等一的人才。

马谡这个人是蜀汉政权中,为数不多的,能和诸葛亮彻夜谈论军事谋略的人之一,并且马谡向诸葛亮提出的诸多建议,都在诸葛亮的身上得到了实践,如诸葛亮南征时,马谡建议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,以收服人心为手段,才能彻底让南中诸部臣服。诸葛亮采纳了,并且完全的平定了南中的叛乱。

街亭一战_街亭一战大败马谡的魏将是



马谡在刘备时代,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,历任绵竹县令、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。绵竹是刘焉早期的治所,也相当于首都,而成都一直是蜀汉的首都,马谡的官职大部分时间是担任首都的县长,然后成为益州十几个郡之一的越嶲郡太守,而且这是刘备任命的,不知道为何刘备临死前要提醒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,如果马谡不重要,刘备犯不着提醒诸葛亮。

马谡的哥哥马良,在刘备时代更是得到重用,刘备称帝后,马良升任侍中,这是仅次于丞相、尚书令的文官,掌握机密政事,在魏晋时期,侍中一职相当于宰相,如魏明帝曹睿时期的侍中孙资和刘放,可以左右辅政大臣的人选。

街亭一战_街亭一战大败马谡的魏将是



刘备伐吴,马良跟随,并且完成了刘备交给的一项重要任务,策反五溪蛮夷协助刘备参战,马良完成了任务,但可惜在夷陵之战中战死。

马氏五常不仅作为荆州派的重要人物,而且很有才能,马良战死后,马谡就成为马氏五常中最有才能的人,马谡从来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,以刘备、诸葛亮的眼光,尚能重用马谡,可见马谡的确有些才能。

街亭一战_街亭一战大败马谡的魏将是



问题是:诸葛亮为什么要在第一次北伐时,用马谡守街亭?是为马谡镀金吗?

回答是:是的,诸葛亮就是为了马谡镀金,培养马谡,以便在将军成为荆州派在军事方面独挡一面的人才。

但为什么是马谡呢?

因为没有其它人了

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,在仅有一州之地的益州属于外来势力,而其国策就是以荆州派人士为统治阶层,在重要的岗位上,必须是荆州派人士,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,可用的人并不多,尤其是荆州派的军事人才,之所以说是军事人才,是因为荆州的文官确有不少,有杨仪、蒋琬、费祎、董允,而荆州的武将却很少,尤其是独当一面的武将。

街亭一战_街亭一战大败马谡的魏将是



当时能随诸葛亮北伐的武将有:魏延、吴懿、吴班、王平、赵云、邓芝等 ,将军向宠留守成都,魏延是荆州人,但魏延性格难相处,吴懿和吴班是刘备的舅子,兖州陈留郡人,王平是降将,赵云是老将,邓芝是荆州人,但才能不出众,向宠是诸葛亮写进出师表的将军,但要留守成都,监督后主刘禅。

诸葛亮选来选去,没有合适的人选。要符合既是荆州派系列出身,又要能力出众,这么一个人,看起来只有马谡了。诸葛亮就是为了培养马谡,为马谡镀金,以便在军事方面更好的提拔马谡。

街亭一战_街亭一战大败马谡的魏将是



诸葛亮提拔马谡,于公,重用荆州派,是蜀汉的国策,这是刘备时代就定下的,况且马谡是有些才能的。于私,马谡与诸葛亮私交颇好,经常与诸葛亮彻夜谈论军事谋略,比一般的武将基军事才能出众。诸葛亮是公私并用,才能让马谡守街亭。

不能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,就完全否定一个人,马谡在街亭的失败,并不是说其才能完全不行,而是出于马谡太想立功的心态,太想抓住这个机会证明自已,心态发生了变化,完全按照诸葛亮的命令守住街亭,则体现不出马谡自已的才能,马谡之所以弃城上山,就是为了主动出击,如果击败张郃,那样就立了大功。

马谡被杀,因为他失败了,如果马谡成功了,将是第二个诸葛亮。

百分之百的私心作祟,”一国之君”已经把个中的人物关系,来龙去脉,厉害关系都分析的一清二楚了,《三国志》也说“亮违众拔谡,统大众在前”,由此可见,大家对于诸葛亮突击提拔马谡都是有看法的,让一个从来没有经历战阵的书呆子去迎战曹魏的百战名将张郃,绝对是昏了头,鬼迷心窍才能做出的决定。

虽然“一国之君”为诸葛亮的这一行为做出了“为国家培养人才”的解释,但是,诸葛亮拿这样一场关乎蜀汉全军命运的重要军事行动给马谡“练手”,无论如何都太儿戏了,我们不妨看一下刘备用人就基本上没有什么重大失误,基本上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人尽其才,圆满的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,比如说赵云,陈到忠诚,就让他们负责禁卫军,关羽文武双全就让他独当一面,法正善奇谋就让他参赞军机,刘巴善理财就让他负责国家的金融,许靖有虚名就让他充当“礼贤下士”的招牌,诸葛亮善内政就让他“调取赋税,以充军实”,糜竺有大功,又是外戚,但是没有什么能力,刘备就给予不负责具体事务的高级职务“荣养”,如此种种,说明刘备识人用人远胜于诸葛亮。

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,让马谡守街亭,说实在的,是有一定的私心存在的。在《三国志》和《三国演义》中,只要了解马谡的背景和经历,细细的品读,就能发现一些倪端。

街亭一战_街亭一战大败马谡的魏将是

一、马谡的出身

马谡,字幼常,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南)人,是襄阳的世家大族马氏的子弟,是刘备的重臣“白眉最良”马良的弟弟。马谡一共兄弟五人,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位,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,在当时并称为“马氏五常”。

二、马谡的经历

马谡最初是刘备的幕僚,跟随刘备进入蜀地,先后担任绵竹县令、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。后来诸葛亮让马谡担任参军,深得诸葛亮器重。

三、马谡的派别

刘备入川后,当时蜀国存在三大派系:荆州派、益州派、东州派。荆州派是刘备入川前的原班人马,核心骨干是诸葛亮、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,在蜀国居于领导地位,马谡就是荆州派的一员。

四、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

马谡的四哥马良与诸葛亮是兄弟相称,私交很好,因此诸葛亮也把马谡看做是弟弟。马良战死后,马谡便继续跟随诸葛亮,而诸葛亮对于马谡也是当做弟子、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,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。诸葛亮对马谡非常器重,时常在营帐之中彻夜畅谈。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:“马谡言语浮夸,超过实际才能,不可委任大事”,但诸葛亮还不这样认为,可见他们的交情匪浅。

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,马谡出身于世家大族(出身好),很早跟随刘备、诸葛亮(和领导近),在政治上同属于荆州派(站队正确),并且和诸葛亮亦师亦友(私交好),这些在中国古代是很讲究的。有了以上四点,马谡就有了很大的政治资本,这是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的重要前提条件,这也是诸葛亮的一点私心吧。

街亭一战_街亭一战大败马谡的魏将是

当然,只有这些还不够,个人还要有才华,正史记载,马谡是很有才华的。司马光就评价他:“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,好论军计”。历史上马谡多次向诸葛亮提出合理化建议,如: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,马谡提的建议就是“攻城为下,攻心为上”,事实也证明,这个政策是对的,的确解决了后顾之忧;马谡曾经建议用反间计,离间曹睿和司马懿的关系,让将帅不和,把司马懿弃之不用,这个计策也成功了,给诸葛亮北伐制造了一个最接近成功的机会。

街亭一战_街亭一战大败马谡的魏将是

综上所述,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,是有那么一点私心,但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的考虑。谁不想用自己人呢?谁不想让私交好的建功立业呢?谁不想让培养的接班人再镀镀金呢?但可惜的是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在出兵前的安排进行部署,致使街亭失守,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,落得个挥泪斩马谡的结局了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街亭一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街亭一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