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什么_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什么意思
- 手游资讯
- 2025-08-22 13:08:18
- 14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什么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什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关于“七月流火”这个成语里面的“火”是指什么?
“七月流火”的“火”其实是指大火星,即心宿星。“流”就是下降,衰退的意思。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,心宿在中天,六月以后,渐渐偏西。这时暑热开始减退,故称“流火”,即是指“大火星”逐渐向西方运行、下坠的。此时正值农历七月,天气也开始渐渐转凉。“七月流火”并不是说天气太热啦,正好相反,它其实是指天气渐渐转凉啦。这成语出自《七月》。这首诗体现了古代农民与贵族统治阶级的生活相差之悬殊:农民一年四季劳动反而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,统治阶级则住的是防寒防暑的屋子,吃的酒肉,穿的上等鲜丽的衣服,没事还喜欢宴请祭祀,祈求上天保佑他们多福多寿。
诗经中说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,这里的“火”字是指什么?
“ 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里的“火”,指的是天上的星宿。
两句诗,译成白话是——“七月火星向西移,九月开始发冬衣”。
若把“七月流火”理解为七月天如下火一般炎热,就错了。
再者,千万别把“火星”误认是“金木水火土”五大行星中的“火星”。
此“火”非彼“火”,乃“东宫苍龙”中之恒星也。具体说,是“心宿”三星之“中星”,即“心宿二”。古时称“火”或“大火”。
《集传》曰:“七月,夏之七月也。流,下也。火,大火,心星也。”此云“七月”为夏代历法。
《毛传》:“九月霜始降,妇功成,可以授冬衣矣。”
此两句,出自《诗.国风.豳风》。诗中,隐藏着上古先民的“重大秘密”。
第一个,“豳”。
“豳”,是周族祖先后稷之孙公刘率族众迁居之地。
《史记. 周本纪》说,周的始祖后稷,名叫弃。其母属有邰氏部族,叫姜原,在野外看见巨人脚印,踩后怀孕生下了后稷。后稷从小志向远大,喜欢耕种。长大后,尧帝让他担任了管农业的官员。后来舜帝把他封在了邰这个地方,以姬为姓。后稷去世后,儿子不窋(zhú)继位。晚年,夏后氏衰败,不重视农业,他失去了管农业的官职,于是迁徙到了戎狄之间的地方居住。不窋死后,其子鞠继位。鞠死后,儿子公刘继位,迁徙到了豳(bīn)这个地方,依然致力于农业,使民众生活大为改善,很多人来归附他。周族从此开始兴盛。
“豳”是邠(bīn)的本字。古代指从甘肃庆阳邠地以东至于山西汾水流域一带。周人所居,应该在沮漆二水之间。
这里,不少地方是农业不发达地区。《诗.大雅.笃公刘》说,公刘带领族人渡过渭水,来到对岸向姜姓高等级农业部族学习;“取厉取锻”,制作磨石和砧石等石器工具,成功实现了“转型”。
徐中舒先考证说:“周人起于白狄”。就是说,原来周人以游牧为生,转向农业定居生活,是从公刘开始的。
《七月》一诗,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农事诗,全诗皆与农时、耕种、收获有关。此为力证。
第二个,“火”。
《七月》诗中的“七月流火”,是古人观象授时,实现时空统一,将星象与历法完美结合的实证。
殷商甲骨卜辞中,已见“心”宿、“火”星授时记载。
《书.尧典》:“日永,星火,以正仲夏。”蔡沈《集传》:“火谓大火,夏至南中之星。”
《国语.周语中》:“火见而清风戒寒。”
《春秋.昭公十七年》孔颖达注:“大火,苍龙宿心。”
以上所讲,都是古人以“火”星“纪时”之记载。
前面说了,“火”或曰“大火”,是二十八宿东宫苍龙之心宿二。这是一颗红色一等亮星。
实际上,这颗星被古人作为授时主星,要远远早于前面说到的那些古籍记载。
距今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星象图中,当时的先民,将“火”星置于西方白虎腹下,恰好描述了“七月流火”之后的时令。四千年后的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漆箱上的二十八宿形象图,设计竟与前述完全一致,足见“火”星作为授时主星之古老。
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图像中,“大火”星是常见装饰图像,可知其在先民心中的重要性。
《左传.襄公九年》:“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,祀大火,而火纪时焉。相土因之,故商主大火。商人阅其祸败之釁(xin,血祭),必始于火,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。”这是说,陶唐氏设“火正”之官祭祀“火”星,以其纪时。殷商沿袭这一做法,通过“火”星预卜吉凶,从其知晓“天道”。卜辞中,“火令”当为“火正”一职。
说回到“七月流火”。
郑玄《笺》:“大火者,寒暑之候也。火星中而寒暑退,故将言寒,先著火所在。”以“火”星位置,引起下面寒季将到。
王先谦《集疏》:“流火,火下也。火向西下,暑退将寒之候也。”
“七月流火”,讲的是周代的星象。
《夏小正》:“五月,初昏大火中。”
这是说“大火”星之“昏中天”,即黄昏时正值中天,古人以此星象校正“夏至”。这与前述《尧典》的说法一样,其实应该是殷末周初的星象。
《左传.昭公十七年》:“火出,于夏为三月,于商为四月,于周为五月。”
这是讲“三代”之“建正”即以哪个月为“岁首”不同,“火出”所在月份亦不同。
温习古籍中关于“火”“大火”的记载,既可觑见古人辉煌的天文成就,又可了解古人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和哲学观,还可以极大丰富对历史沿革的认知。
谢谢邀请!
诗经中说的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,这里的“火”是指农历七月天气转凉时节,天在刚黑时候,可看见火星从西方落下,这个"火"是指一个星座名称,像火一样的风。叫心宿,正置在每年农历六月季节,在正南方位置,气候最炎热的暑季,也就是夏天的最后月份称为“季”,一年四季的最后月份都称为“季”。到了秋天,气候逐渐偏西下沉而转冷,但依旧火星还存在,所以,为什么秋天的热温度有点像火辣辣式的烤人,原因就在这里的“七月流火”其实,这都是在“二十八宿,九星照命里的内容,七月流火为火星照命。
俗语说:“七月流火,八月未央,九月穿授衣”。意思是说,七月火星座,八月还有余气,九月就称为“季”温度转寒为露,人们就要添加秋衣了。谢谢!
诗经女孩来回答呀。看来楼主是同道中人,非常喜欢《诗经》,这句话出自《诗经· 豳风 ·七月》的第一段句,为什么这么说呢?一起来看!
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一之日觱(bì)发(bō),二之日栗(lì)烈。无衣无褐(hè),何以卒岁。三之日于耜(sì),四之日举趾。同我妇子,馌(yè)彼南亩,田畯(jùn)至喜。——《诗经· 豳风 ·七月》
这是该诗的第一段,翻译一下就是:七月大火星向西落,九月妇女缝寒衣。十一月北风劲吹,十二月寒气袭人。没有好衣没粗衣,怎么度过这年底?正月开始修锄犁,二月下地去耕种。带着妻儿一同去,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,田官给分发饭食。
这里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 是什么意思呢?七月是夏历的七月,相当于咱们阳历的八、九月份。流火:大火星西偏。流,偏向。
这里的火,指的是天上的星星,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二颗星,称心宿二,因其最亮,又称大火星。
古人通常在在早晨(旦)或傍晚(昏)时分观测它在天空的位置,以此来判断时令。
早上观察:
如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“火星中而寒暑退。”伏虔注:“季冬旦中,大寒退。”是说在冬天最后一个月开始之日的早晨观察大火星,看见该星在南天正中,即意味着寒气退却、暑气升进,亦即春天开始了。
晚上观察:
又比如《夏小正》载:五月“初昏,大火中”,是说夏历五月开始之日的傍晚黄昏时分观察大火星在南天正中。诗言“流火”,是说夏历七月的黄昏时分观测大火星,其位置已经偏西了。
由此来看,七月流火,意思就是七月的大火星开始向西落,快到了一年中的冬季了,所以九月,就是咱们阳历十一月开始做冬衣了。
这样回答, 你明白了吗?还有什么问题,欢迎一起交流哈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什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